春浓绿意,监测浙里环境经天历地;博引精粹,赏识美丽家园论道亮技,犹似一道弧光闪亮西子湖畔,浙江省环境监测界年度思享盛会——第三届绿浙·博园如期而至,4月15日以“引领绿色创新,助力低碳循环发展”为主题的高端论坛再度启幕。
为期二天的论坛,重磅嘉宾云集,业内才俊齐聚。国内顶尖院士、省内著名学者、行业知名专家、省内外环保界同仁、全国环境监测协会联盟等方面的600余人齐聚一堂,共话生态环保炙热话题,共探环境监测技术门道,尊享智论,合力奉献高端思享盛宴。潜心畅论,助力我省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体系。
浙江省生态环境厅党组成员、副厅长、一级巡视员王以淼出席论坛并致辞,中国工程院院士吴丰昌为论坛专线致贺,省环境监测协会会长吴斌致欢迎词。
重磅嘉宾云集论坛,重核主题引发关注
低碳循环,切中时势的重核主题,引发与会嘉宾热切关注,正如王以淼副厅长在致辞中指出,浙江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萌发地,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发源地。一直以来,浙江高度重视并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特别是“十三五”以来,牢牢把握“三地一窗口”的政治定位,以生态文明示范创建行动为总抓手,深入推进部省共建美丽中国示范区建设,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推动浙江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取得了成功申报联合国地球卫士奖、成功承办世界环境日全球主场活动、首个通过国家生态省试点验收、首个发布省域美丽建设中长期规划纲要、首个开展生态文明先行示范省建设等标志性成果。一个“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空气更清新、城乡更美丽”的浙江正向我们走来。接下来的五年,是浙江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和基本建成美丽中国先行示范区的关键五年,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准确把握“三个新”的重大判断,坚定不移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坚定不移推动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坚定不移推动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定不移守住生态安全、环境良好底线,努力打造积极稳健、走在前列的碳达峰路径,蓝天常在、全面达标的清新空气,系统修复、生物多样的生态保护格局,“五水共治”、“河海贯通”的碧水空间,吃得放心、住得安心的净土家园,全域推进、全程管控的“无废城市”,主动发现、协同控制的环境风险防控体系,改革引领、集成高效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数字赋能、整体智治的现代环境治理场景,开放协作、共建共享的环保社会行动体系等十项标志性成果。
王以淼副厅长强调,省环境监测协会作为会员单位与政府部门沟通联系的桥梁和纽带,自觉融入全省生态环境工作大局,在传递生态环境政策,规范监测行业行为,促进环境监测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有效推动了我省环境监测行业向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为生态文明和美丽浙江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我们将坚持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依法监测、科学监测、诚信监测”放在首位,以监测数据“真、准、全”为核心,积极推进监测新技术应用和发展,探索开展碳源监测、碳汇监测,加快推进监测机构信用评价体系建设,不断提高环境监测数据公信力和权威性,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提供有力支撑。
吴丰昌院士在和论坛连线致贺中也盛情展开低碳循环的话题。他认为,绿色是浙江的底色,是浙江持之以恒守护的颜色。近年来,浙江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站在向“十四五”迈进的重要时间节点,回头看浙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化作现实的全域大美格局已经形成。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全新的革命,将对全省的经济能源技术政治体系带来深刻的影响和挑战。绿浙·博园高端论坛以传播绿色理念、凝聚行业经验、探讨创新思路为主,是政府部门、企业机构和高校院所等各界机构开辟新思路,分享成果经验的一次业界盛会。相信在大家思维的碰撞火花中,推动我国生态环保向智慧环保、数字化环保跨越,共同助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体系的建立健全。
吴斌会长在欢迎词中再次强调了积极践行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他说,2018年,首届绿浙·博园高端论坛在钱塘江畔正式启航,一个承载着浙江省环境监测协会全体人员多年夙愿,能够让行业内各路英才充分激发智慧,深入交流见解,共同探索前行的生态环境大型智论化公共交流平台就此诞生。从第一届的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深入解读环保治理法制化建设,一同探讨生态环境与绿色发展之路;到第二届的聚焦未来展望和技术创新,针对大气、水、土壤三大污染防治攻坚战和融合赋能的创新要求,直击行业升华要素;再到今天的引领绿色创新,助力低碳循环发展,绿浙·博园紧紧围绕绿色低碳发展的话题,为实现国家3060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凝聚共识,贡献力量。
对“引领绿色创新,助力低碳循环发展”主题的深入探讨是论坛率先亮相的三个主旨报告和现场多位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面对面对话。
环境经济学学者,浙江农林大学党委书记沈满洪针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前瞻目标,着重阐述了实现途径,他认为,应该以更高的标准、更广的范围、更大的力度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在以《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为题的报告中,他着重表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现代化具备生态优先、环境美丽、资源高效等本质的基本特征。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要经历生态经济主导化、生态经济景观化、自然资源循环化、美丽城乡一体化、绿色科技创新自主化和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化六个方面转变,需要在理论、实践、制度等方面形成示范成果。
生物保护研究专家,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生物多样保护与生物安全研究中心主任刘燕在讲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挑战和机遇中表示,我国生物多样性正面临栖息地表丧失、破碎化,过度开发利用资源,法制机制不完善,基础能力和保障不足的挑战。生物多样性是生态文明、美丽中国向纵深发展的必然结果,要完善省域生物多样性评估指标和标准体系,在此基础上,推动将生物多样性评估指标纳入国家规划,建立全国生物多样性评
估指标体系。
围绕碳达峰、碳中和这一时下“热词”,浙江大学教授高翔在《碳减排及利用技术途径探讨》的报告中,详尽解析了从化石燃料能效提升及终端用能电气化,太阳能、生物质能、氢能等能源替代和二氧化碳的捕集、利用和封存(CCUS)角度,为碳减排及利用途径提供了思考方向,并提出应发展碳排放监测方法和仪器,构建碳监测管理平台,为碳达峰、碳中和提供有利保障。
由浙江工业大学环境学院钱江学者张士汉教授主持的现场即席对话中,来自政界、学界、企业界、金融界的大咖们分别从顶层设计、能源结构调整、气候变化投融资、绿色金融体系构建等角度剖析了碳达峰、碳中和的机遇和挑战,并提出了针对性对策建议。大咖们颇有见地的观点和行之有效的举措不断获得现场听众的呼应。
现场云端双重出击,精彩组合隆重场景
绿浙·博园论坛在延续前两届权威性、专业性传统优势的基础上,本次论坛创新性地进行全线升华,依托紧扣时尚热门“低碳循环”话题,一举实现现场直播和同步云端传送的双重出击,极大地提升了论坛的辐射力和受众面。虽然说,线上直播在以往的专业培训已多次成功尝试,但对于多现场、多机位、控时式、多画面切换的直播还是首次在超大型论坛场景中应用。在整整10小时+的连轴直播中,所有的现场工作人员倾注了高度的注意力、强烈的责任感和准备有素的完成力,终于顺利地完成线上线下同步传输的预定目标。在论坛现场,200M光纤优质畅通,三机位多角度立体呈现,实时资料画面应景切换、瞬间定格图片即时刷新,云端的论坛场景多彩直播,整个论坛直播期间,点播量高达14万余人次。
论坛既是思享的盛宴又是行业的盛会,是年度群英汇集、群贤毕至的嘉年华,精彩迭起的组合构成,使论坛的热度持续加温,缤纷荟萃筑就隆重场景。
“百年风华”庆祝建党百年专题展,引导全行业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以昂扬姿态谱写我省生态文明建设事业“十四五”新篇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陈展,精要地展现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科学严密理论体系的基本原则和核心要义。会员单位党建工作典型事例巡展充分展示的基层企业党组织旺盛的生命力和积极的作为。
历经2020风云洗礼的行业翘楚这一刻是群星闪耀的瞬间, 2020年度76家/个优秀生态环境监(检)测机构、优秀生态环境监(检)测工作者、科技创优、优秀会员和白海豚公益奖等获奖者在现场一一闪亮登台领奖。
当大屏幕激越地闪现山清水秀、都市霓虹、数字交响的画面时,许多人为之努力付出、行将助推行业发展的年度力作终于到了喜获成果的时刻,浙江省社会环境监测信息化管理平台V2.0即刻启动。第一次由社会组织独立承担的浙江省社会环境监测行业发展白皮书(2020)隆重发布。会上还宣布了2020年度浙江省社会环境检测机构能力评估名单。
更让与会者流连忘返的绿博环保展,20家环保一线企业机构在论坛期间同期同场展示了他们的高精产品和优质服务,让人目不暇接的覆盖环境监测、污染治理、自动化监测运维全领域的前沿供应端精选汇聚,为各项技术成果、应用产品、服务强项的对接采购、交流沟通专辟优质便捷平台。
论坛举行的同时,还召开了2021年全国环境监测协会联席会议,全国11家省级环境监测协会齐聚一堂,面对面携手共商“十四五”时期行业发展规划。
专题论坛广泛深入,多重覆盖行业全域
多话题广泛涉及深论生态环保,分论坛七脉合璧纵横行业深邃。4月16日,持续一天的各专业论坛同步推进、多重覆盖行业全域。
致力激扬优势的环境监测行业管理与创新专题,把目光落在探索行业健康发展和强化监管的层面上,并前瞻性地提出了检测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课题,来自省内外政府部门和检测机构的代表奉献了六项专题论述。
着目危难纾解的生态环境风险管理专题,针对污染顽固症结和突发事件的处置以及碳达峰碳中和历史重托中企业的作为等课题,来自科研院所和一线机构的代表力呈五大专项报告。
坚持创新之路的水质自动监测创新与发展专题,将整个专业的热点坚定地放在智能化的发展方向上,从预警系统到通量监测,从自动监测到质控体系、运维管理都把未来的走势纳入智能化的轨道,省内外最前沿的专业践行者分五个角度陈述高见。
构筑细微精致的大气自动监测创新与发展专题,把已取得显著成效的大气监测进一步向精细化推进,无论是GC-MS/FID系统的应用还是监测站点的建设,无论是颗粒物成因的诊断还是VOC监测技术的进展都一一精细化到实际操控层面,院校科研机构和科技公司的研究报告让技术细节细微入扣。
力就夯实基础的环境监测技术创新与发展的专题,既有基础技术的溯源精炼又有未来应用的尝试拓展,院所和公司的互补化见识,使环境监测技术稳健地推向高端。
注重前瞻引领的海洋环境监测技术创新与发展专题,从宏观层面的海陆统筹到技术环节的卫星遥感,从海域环境变化到海岸污染风险,把广阔的海洋发展空间描述通透。
强化应用实务的移动源排放监测技术创新与发展专题,再度交集科研院所和科技公司的研究成果与应用实例的碰撞,掌控趋势强化监管突破技术瓶颈,借鉴国际遥感黑烟推广人工智能,六位报告者的独到见解和案例推评都让这一涉及整个社会面的排放监测话题有了耳目一新的认识。
由省生态环境厅指导,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省海洋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省生态环境宣传教育中心提供技术支持,省环境监测协会主办的高端盛会终于在莅临者干货满满的收获中,在难忘辞别的眷恋中徐徐落幕,让我们期待再次相会。